山西省中医学校
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720401)
2022年9月
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中医;
专业代码:720401。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
三、基本修业年限
全日制三年
四、职业面向
表1 中医专业主要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
(代码)
| 所属
专业类
(代码)
| 对应
行业
(代码)
| 主要职业
类别(代码)
| 主要
岗位类别
| 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
医药卫生大类
(72)
| 中医药类
(7204)
| 卫生
(84)
| 临床检验技师 (2-05-07-04)
输血技师
(2-05-07-07)
病理技师
(2-05-07-03)
| 1.农村卫生室
2.边远贫困地区卫生院
|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
|
五、培养目标及培养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中医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卫生、社会工作等行业的中医医师职业群,能够从事医疗、预防、康复及养生保健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素质、知识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1.素质
(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3)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4)勇于奋斗、乐观向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5)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
(6)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2.知识
(1)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2)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卫生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等相关知识。
(3)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熟练掌握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原则和中医“治未病”理论。
(4)掌握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等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诊疗技术和知识,以及常见体质中医辨识知识。
(5)熟悉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现代医学诊疗常规。
(6)熟悉一般危重急症的中、西医应急处理知识。
(7)熟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免疫及病原生物学等现代医学基本理论知识。
(8)了解常用的临床护理、药物配方、预防接种和卫生保健等一般知识。
3.能力
(1)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具备运用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常见病的能力,具备运用中医药理论传授指导养生保健的能力。
(4)具备运用望闻问切及医学诊断方法,对常见病进行诊断、治疗的能力。
(5)具备对危重急诊病人进行应急处理和转院前预处理及转诊的能力。
(6)具备医疗、预防、康复及养生保健的技术应用能力。
(7)具备书写规范医学文件的能力。
(8)具备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方法进行医学逻辑思维的能力。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一)课程设置
通过对人才需求调研,了解本专业职业面向,分析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接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职业标准、岗位标准,构建本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活动课程四大部分。
(一)公共基础课程
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结合专业特点,设置公共基础课程。必修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数学、英语、信息技术基础、体育与健康、艺术、化学、物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素养、劳动教育。
公共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文化和身心素质,具有中医职业素养、创新思维,勇于奋斗、乐观向上,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公共基础课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见表2。
表2 公共基础课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
序号
| 课程
|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 学时
|
1
| 职业道德与法治
| 本课程以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学法守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 36
|
2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本课程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及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积极投身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 36
|
3
| 英语
| 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提升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和职场英语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与跨文化交际意识,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有效学习方法和策略,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为未来就业及可持续发展打基础。在主题模块的引导下,强化听说读写译技能的综合培养;提高学生对单元主题内容的表达能力;训练阅读技巧,掌握重要语言点和文化点,培养提高听说技能,强调句法层面的阅读和实用写作——能阅读一般英语资料,能撰写日常英语应用文;能够进行日常对话和一般事件描述,具备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
| 144
|
4
|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 本课程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促进个人的自我了解,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能力,促进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一门课程。通过学习能使学生及时处理萌芽状态的心理问题,预防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交往、恋爱、择业等方面的各种问题。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护理心理学概念,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常见的心身疾病,掌握评估与干预病人心理活动的理论和技术。熟悉心理护理及心理卫生的作用和意义。了解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增进对自我的认识,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并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
| 36
|
5
| 体育与健康
| 通过体育教学及课堂实践,了解体育健康概念,培养学生基本的体育核心素养:其一,基本的运动能力,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平衡等;其二,基本的运动文化,比赛规则、运动员精神、参观比赛的基本的文明意识、裁判等;其三,有运动热情,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并能全身心投入到运动中,享受运动乐趣。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 144
|
6
| 信息技术基础
| 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知识,学会对计算机进行简单维护,熟练掌握Windows基本操作,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的基本应用,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能够熟练掌握Internet的简单应用(包括IE、电子邮件收发的使用)。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及应用的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80%左右同学达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水平。
| 144
|
(二)专业课程
根据本专业学习特点,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三部分。
1.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解剖学基础、生理学基础、病理学基础(包括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西医诊断学、药理学基础,共5门,全部为必修课。
专业基础课程内容选择和确定原则是为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必需、够用”的基础。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医基础知识,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基础课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见表3。
2.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含中医未病学、中医体质辨识技术)、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针灸推拿学、西医内科学,共9门,全部为必修课。
专业核心课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中医理论知识,对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等基层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断及治疗。运用体质中医辨识知识,判断服务对象的体质与健康状况,能运用中医适宜技术提供保健调理及健康促进服务。专业核心课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见表3。
3.专业拓展课程专业拓展课包括助理医师实践技能、病原生物及免疫学基础(包括寄生虫学)、组织胚胎学、预防医学、医学伦理学,共5门,全部为选修课。
专业拓展课旨在开拓学生视野,进一步提升专业综合素质,以适应不同中医岗位能力需求。专业拓展课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见表3。
表3 专业课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
课程
类别
| 序号
| 课程
|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 学时
|
专业基础课
| 1
| 解剖学基础
| 掌握正常人体的形态与结构;掌握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组成特点;熟悉各系统组织学结构特点;掌握九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感觉器)的组成、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熟悉各系统、器官的基本功能;了解各系统器官的毗邻关系及临床意义
| 36
|
2
| 生理学基础
| 掌握人体各系统器官的正常功能及其调节;熟悉主要功能的产生原理、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了解目前对各功能产生的细胞分子层面机制的认识;掌握蛋白质、酶等大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的生理功能,掌握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物质的来源和去路,熟悉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影响酶的作用特点和影响。作用的因素,了解三大物质代谢途径。
| 36
|
3
| 病理学基础(包括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
| 掌握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水肿、缺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重要器官衰竭等内容的定义、病因、病理变化、结局等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熟悉病理学概论,了解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新进展。
| 36
|
4
| 西医诊断学
| 掌握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心电图检查、内镜检查,熟悉临床常见症状,了解病历书写。
| 52
|
专业核心课
| 1
| 中医基础理论
| 掌握脏象学说、精气血津液、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熟悉病因与病机,了解经络、体质、防治原则。
| 64
|
2
| 中医诊断学
| 掌握辨证,熟悉四诊、八纲、疾病诊断、症状鉴别,了解病案撰写。
| 48
|
3
| 中药学
| 掌握常用中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病证及临床应用熟悉中药基本理论,了解中药的现代临床研究及应用。
| 54
|
4
| 方剂学
| 掌握常用方剂的组成、功效、配伍及主治病证,熟悉常用方剂的临床运用及加减,了解常用方剂的服用方法及常用中成药的临床应用。
| 54
|
5
| 中医内科学
| 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熟悉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证候特征,了解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预防、康复、调摄。
| 120
|
6
| 中医儿科学
| 掌握中医儿科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熟悉中医儿科常见疾病的证候特征,了解中医儿科常见疾病的预防、康复、调摄。
| 36
|
7
| 中医妇科学
| 掌握中医妇科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熟悉中医妇科常见疾病的证候特征,了解中医妇科常见疾病的预防、康复、调摄。
| 36
|
8
| 针灸推拿学
| 掌握针灸技术、推拿手法、经络、腧穴的基本理论,十四经常用腧穴定位及主治病证。熟悉常见病的临床治疗、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循行、走向、分布规律。了解常用经外奇穴的定位与主治作用,标本与根结理论及经络的现代研究。
| 96
|
9
| 西医内科学
| 掌握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熟悉内科常见疾病的病理、实验室和其它检查,了解内科常见疾病的并发症以及防治。
| 52
|
专业
拓展课
| 1
| 助理医师实践技能
| 掌握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职业素质、病史采集、病例分析、体格检查、基本操作和辅助检查六部分。
| 24
|
2
| 病原生物及免疫学基础
| 掌握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熟悉细菌的形态和生理,了解细菌的致病性及灭菌方法。
掌握免疫的概念和功能,熟悉抗原、抗体及过敏反应的概念,了解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的传播途径及预防原则。
| 24
|
3
| 组织胚胎学
| 掌握人体基本组织的特征及主要组织的形态结构及机能意义、各系统的特点及主要器官的细微结构和机能意义、掌握早期人胚发育、胚外结构的形成、结构与机能意义,消化、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的原始基础及演变梗概,以及常见畸形,了解切片标本制作技术的一般方法,显微镜下能熟练辨认主要器官、组织和细胞。
| 12
|
4
| 预防医学
| 使专业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观点,深刻认识环境与健康的密切关系,了解和掌握主要环境因素的危害及其评价方法以及预防疾病的措施原则,了解三级预防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为以后以医院为中心开展预防保健工作打下基础。
| 12
|
5
| 医学伦理学
| 掌握医德思想的发展历程、医学伦理学基本理论、医德基本原则与准则、医学道德规范体系、医患关系道德、预防医学伦理、临床诊疗道德、医学科研道德、生命伦理学面临的新问题(包括器官移植与医学伦理、生育与医学伦理、死亡与医学伦理、 前沿科学技术伦理等)。
| 8
|
(三)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实训、实习和毕业教育。
1.实验实训课人体解剖实训、“三理”机能实验、中医舌象实训、中医脉象实训、中药标本实训、诊断实训、急救实训等实训在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完成。
2.实习在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要求有中医科)进行毕业实习。实训实习既是实践性教学,也是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要严格执行《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有关要求。
(1)认识实习:即见习。结合实际情况,在专业课教学阶段或寒暑假安排2~4周的见习,寒暑假见习不计算学时,但计算学分,每周计1学分。
(2)跟岗/顶岗实习:在机构实习40周,其中跟岗实习14周,顶岗实习26周。每周按24学时计算,共960学时。
3.毕业教育毕业前安排一周的毕业教育,总结跟岗/顶岗实习成果,进行毕业考试、就业咨询指导。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思想教育,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活动课程
按照实际情况,开设关于安全教育、节能减排、绿色环保、金融知识、社会责任、人口资源等方面专题讲座(活动),并将有关知识融入到专业教学内容中。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课程不计算学时,但计算学分。45分钟折算1学时,累积16学时计1学分。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一)学周安排
3年总计安排149周,其中课堂教学69周,认识实习8周,跟岗/顶岗实习40周,入学教育及军训2周,复习考试8周,毕业教育1周,假期29周,具体分配如表4。
表4 中医专业学周安排表
项目
| 第一学年
| 第二学年
| 第三学年
| 合计
|
1学期
| 2学期
| 3学期
| 4学期
|
入学教育与军训
| 2
| 0
| 0
| 0
| 0
| 2
|
课堂教学
| 16
| 18
| 18
| 17
| 0
| 69
|
复习考试
| 2
| 2
| 2
| 2
| 0
| 8
|
认识/跟岗/顶岗实习
| 0
| 0
| 0
| 0
| 40
| 40
|
毕业教育
| 0
| 0
| 0
| 0
| 1
| 1
|
学期周数
| 20
| 20
| 20
| 19
| 41
| 120
|
假期
| 12
| 5
| 12
| 29
|
合计
| 52
| 44
| 53
| 149
|
(二)学分与学时安排
1.学时学分的换算 三年总学时为3022学时,每18学时折算1学分,总计170学分。每门课80分以上记满学分,60~79分计该门课学分的2/3。寒暑假见习和活动课程计入个人总学分,不计入总学时,累计不超过10学分。
2.本专业课程学时、学分、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及占总课时比例如表5。
表5 学时、学分、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占总课时比例分配表
课程
类型
| 必修课
| 选修课
| 理论学时(比例%)
| 实践学时(比例%)
| 合计学时(比例%)
|
学时(比例%)
| 学分(比例%)
| 学时(比例%)
| 学分(比例%)
|
公共
基础课
| 808
(26.9%)
| 45
(26.4%)
| 200
(6.7%)
| 11
(6.4%)
| 780
(26%)
| 228
(7.6%)
| 1008
(33.6%)
|
专业课
| 778
(25.9%)
| 43
(25.3%)
| 258
(8.6%)
| 11
(6.5%)
| 902
(30%)
| 134
(4.5%)
| 1036
(34.5%)
|
跟岗/顶岗实习
|
|
|
|
|
| 960
(32%)
|
|
见习及活动课程
|
|
|
|
|
|
|
|
合计
| 1586
(52.8%)
| 88
(51.8%)
| 458
(15.2%)
| 22
(12.9%)
| 1682
(56%)
| 1188
(39.5%)
| 2044
(68%)
|
(三)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见附录1
八、教学基本条件
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学习评价、质量管理等方面。
(一)师资队伍
1.队伍结构
中医专业现有专业专任教师9名,兼职教师5名,相关课程专业老师18名。学校坚持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实践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岗位技能任职资格认证,提供条件鼓励教师外出交流学习、提升学历,使专业教师素质不断提高,为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支撑。同时聘请我院教学医院的多名专家教授参与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训教学,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数与本专业专任教师数比例不高于 25:1,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一般不低于 60%,专任教师队伍要考虑职称、年龄,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
中医专业教师基本情况表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专业技术职务
| 最后学历毕业学
校、专业、学位
| 现从事专业
| 拟任课程
| 是否
“双师”型
| 专/兼职
|
1
| 刘光珍
| 男
| 55
| 教授
主任医师
|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中医
硕士硕士学位
| 中医方剂学
| 中医诊断学
| 否
| 兼职
|
2
| 张永康
| 男
| 56
| 教授
主任医师
| 山西医学院中医大学班
中医
本科学士学位
| 中医
| 中医基础理论
| 否
| 兼职
|
3
| 董 卫
| 男
| 59
| 教授
主任医师
| 山西医学院中医大学班
中医
本科学士学位
| 中医
| 中医内科学
| 是
| 兼职
|
4
| 肖 芳
| 女
| 58
| 主任医师
| 山西医学院中医大学班
医学
本科学士学位
| 中医
| 中医内科学
| 否
| 兼职
|
5
| 马文辉
| 女
| 56
| 主任医师
| 山西中医学院
医学
本科学士学位
| 中医
| 中医内科学
| 否
| 兼职
|
6
| 张 波
| 男
| 47
| 主任医师
| 湖北中医药大学
中医基础
博士博士学位
| 中医
| 中医内科学
| 是
| 专职
|
7
| 屈玉明
| 男
| 56
| 教授
| 山西医学院中医大学班
中医
本科学士学位
| 中医
| 针灸学
| 是
| 专职
|
8
| 李 夏
| 女
| 55
| 教授
| 山西医科大学
生理学
博士博士学位
| 临床医学
| 病理生理学
| 否
| 专职
|
9
| 刘俊生
| 男
| 57
| 主任医师
| 天津医科大学
泌尿外科
研究生硕士学位
| 医学
| 外科学
| 是
| 专职
|
10
| 巫奕丽
| 女
| 59
| 副教授
| 山西医学院中医大学班
中医
本科学士学位
| 中医
|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养生学
| 是
| 专职
|
11
| 王静珠
| 女
| 56
| 副教授
| 山西医学院中医大学班
中医
本科学士学位
| 中医
| 中医内科学
中医养生学
| 是
| 专职
|
12
| 周恒台
| 男
| 56
| 副教授
| 山西医学院中医大学班
中医
本科学士学位
| 中医
| 方剂学
中医养生学
| 是
| 专职
|
13
| 李靖环
| 女
| 53
| 副教授
| 山西医科大学
医学
本科硕士学位
| 医学
| 诊断学
内科学
| 是
| 专职
|
14
| 程月仙
| 女
| 55
| 副教授
| 山西医科大学
医学
本科硕士学位
| 医学
| 诊断学
内科学
| 是
| 专职
|
15
| 米志坚
| 男
| 53
| 副教授
| 青海师范大学
生物
本科硕士学位
| 生物
| 解剖学
| 否
| 专职
|
16
| 闫 宁
| 女
| 50
| 副教授
| 山西医科大学
生理学
博士博士学位
| 生理学
| 生理学
| 否
| 专职
|
17
| 赵嫦玲
| 女
| 49
| 讲师
|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
本科 硕士学位
| 中医
| 中医儿科学
中药学
| 是
| 专职
|
18
| 余雪琴
| 女
| 41
| 高讲
|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中医
硕士硕士学位
| 中医
| 针灸学
推拿学
| 是
| 专职
|
19
| 赵鸿龙
| 男
| 43
| 讲师
| 山西中医学院
针灸推拿
本科学士学位
| 针灸推拿
| 针灸学
推拿学
| 是
| 专职
|
20
| 樊志荣
| 男
| 47
| 讲师
| 山西中医学院
中医
本科学士学位
| 中医
| 中医外科
| 是
| 专职
|
21
| 乔芳珍
| 女
| 41
| 讲师
| 山西医科大学
普通外科
研究生硕士学位
| 医学
| 外科学
| 是
| 专职
|
22
| 王 蕾
| 女
| 44
| 副教授
| 山西医科大学
内科学
硕士 硕士学位
| 内科学
| 生理学
| 否
| 专职
|
23
| 毛旭娟
| 女
| 41
| 讲师
| 山西医科大学
病理学
本科 硕士学位
| 病理学
| 病理学
| 是
| 专职
|
24
| 张 灏
| 男
| 43
| 助教
| 山西医科大学
神经外科
研究生学士学位
| 医学
| 外科学
| 是
| 专职
|
25
| 赵建福
| 男
| 37
| 讲师
| 延安大学医学院
临床医学
本科学士学位
| 临床医学
| 解剖学
| 是
| 专职
|
26
| 刘 蒙
| 女
| 32
| 助教
| 山西医科大学
内科学
研究生硕士学位
| 内科学
| 诊断学
内科学
| 是
| 专职
|
27
| 沈嬿琼
| 女
| 45
| 讲师
| 山西医科大学
病原生物
硕士硕士学位
| 病原生物
| 病理学
| 否
| 专职
|
28
| 张海云
| 男
| 49
| 讲师
| 山西医科大学
生理学
本科 硕士学位
| 生理学
| 解剖学
| 否
| 专职
|
29
| 周衔弟
| 女
| 56
| 副教授
| 山西医科大学
医学
本科学士学位
| 医学
| 诊断学
内科学
| 是
| 专职
|
30
| 高雪梅
| 女
| 50
| 讲师
| 山西医科大学
生理学
本科 学士学位
| 生理学
| 生理学
| 否
| 专职
|
31
| 崔慧萍
| 女
| 49
| 讲师
| 中医学院
中医
学士学位
| 中医
|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 是
| 专职
|
32
| 王璐
| 女
| 28
| 助教
| 山西中医药大学
中医妇科学
研究生 硕士
| 中医
| 中医妇科学
针灸推拿学
| 是
| 专职
|
2.专任教师
中医专业现有专任教师9名,都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和本专业领域有关证书;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有中医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扎实的中医学相关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每 5 年累计不少于 6 个月的临床医院实践经历。
中医专业专任教师基本情况表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专业技术职务
| 最后学历毕业学
校、专业、学位
| 现从事
专业
| 拟任
课程
| 是否
“双师型”
| 专
/兼职
|
1
| 巫奕丽
| 女
| 59
| 副教授
| 山西医学院中医大学班
中医
本科学士学位
| 中医
|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养生学
| 是
| 专职
|
2
| 王静珠
| 女
| 56
| 副教授
| 山西医学院中医大学班
中医
本科学士学位
| 中医
| 中医内科学
中医养生学
| 是
| 专职
|
3
| 周恒台
| 男
| 56
| 副教授
| 山西医学院中医大学班
中医
本科学士学位
| 中医
| 方剂学
中医养生学
| 是
| 专职
|
4
| 赵嫦玲
| 女
| 49
| 讲师
|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
本科 硕士学位
| 中医
| 中医儿科学
中药学
| 是
| 专职
|
5
| 余雪琴
| 女
| 41
| 高讲
|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中医
硕士硕士学位
| 中医
| 针灸学
推拿学
| 是
| 专职
|
6
| 赵鸿龙
| 男
| 43
| 讲师
| 山西中医学院
针灸推拿
本科学士学位
| 针灸推拿
| 针灸学
推拿学
| 是
| 专职
|
7
| 樊志荣
| 男
| 47
| 讲师
| 山西中医学院
中医
本科学士学位
| 中医
| 中医外科
| 是
| 专职
|
8
| 崔慧萍
| 女
| 49
| 讲师
| 中医学院
中医
学士学位
| 中医
|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 是
| 专职
|
9
| 王璐
| 女
| 28
| 助教
| 山西中医药大学
中医妇科学
研究生 硕士
| 中医
| 中医妇科学
针灸推拿学
| 是
| 专职
|
3.专业带头人
中医专业现有专业带头人3名,都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能够较好地把握国内外行业、专业发展,能够主动联系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对中医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教学设计、专业研究能力强,组织开展教科研工作能力强,在本区域或本领域有一定的专业影响力。
专业主要带头人简介
姓名
| 刘光珍
| 性别
| 男
| 专业
技术职务
| 主任
医师
| 第一
学历
| 本科
|
出生
年月
| 1964.6
| 行政职务
| 副院长
| 最后
学历
| 硕士研究生
|
第一学历和最后学历
毕业时间、学校、专业
| 1984.7毕业于山西医学院中医大学班;1990年7月毕业于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方剂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工作与
研究方向
| 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脏病;实验方剂学
|
行业企业兼职
|
|
工作简历
| 中医研究颇深,现任山西省中医院副院长
|
最具代表性的教学科研成果
| 序号
| 成果名称
| 等级及签发单位、时间
| 本人署名位次
|
1
| 复方蛇龙胶囊降蛋白尿有效部位提取分离、最佳配伍及药理学研究
| 2015年度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1
|
2
| 复方桔梗颗粒有效部位的提取分离、最佳配伍及作用机理研究
| 2012年度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1
|
3
| 风湿宁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 2008年度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8
|
4
| 孕安冲剂治疗先兆流产临床及实验研究
| 2001年度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4
|
目前承担的主要教学工作
(5项以内)
| 序号
| 课程名称
| 授课对象
| 人数
| 学时
| 课程性质
| 授课时间
|
1
| 中药方剂学
| 硕士研究生/山西省西学中培训班
| 30/150
| 90
| 课堂面授
| 2016-2017
|
| 2
| 科研设计思路与方法
| 硕士研究生
| 30
| 24
| 课堂面授
| 2016-2017
|
| 3
| 温病学
| 山西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训班
| 100
| 32
| 课堂面授
| 2016-2017
|
| | | | | | | | | | | | | | | |
注:填写一至三人,只填本专业主要带头人,每人一表。
专业主要带头人简介
姓名
| 董 卫
| 性别
| 男
| 专业
技术职务
| 主任医师
| 第一
学历
| 本科
|
出生
年月
| 1959.1
| 行政职务
| 科主任
| 最后
学历
| 本科
|
第一学历和最后学历
毕业时间、学校、专业
| 1983年12月山西医学院中医大学班中医专业
|
主要从事工作与
研究方向
| 中医临床 中医内科
|
行业企业兼职
|
|
工作简历
| 中医造诣高,现任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科主任
|
最具代表性的教学科研成果
| 序号
| 成果名称
| 等级及签发单位、时间
| 本人署名位次
|
1
| 胰腺所属经络的证实及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 厅级 山西省卫计委2010年
| 第一
|
2
| 老年非小细胞肺癌中药治疗+立体定向放疗疗效探讨
| 厅级山西省卫计委2013年
| 第二
|
目前承担的主要教学工作
(5项以内)
| 序号
| 课程名称
| 授课对象
| 人数
| 学时
| 课程性质
| 授课时间
|
1
|
|
|
|
|
|
|
2
|
|
|
|
|
|
|
3
|
|
|
|
|
|
|
| | | | | | | | | | | | |
注:填写一至三人,只填本专业主要带头人,每人一表。
专业主要带头人简介
姓名
| 周恒台
| 性别
| 男
| 专业
技术职务
| 副教授
| 第一
学历
| 本科
|
出生
年月
| 1963.5
| 行政职务
| 教研室
主任
| 最后
学历
| 本科
|
第一学历和最后学历
毕业时间、学校、专业
| 1983年12月山西医学院中医大学班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
|
主要从事工作与
研究方向
| 主要从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温病学、精神科护理学的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中医基础理论
|
行业企业兼职
|
|
工作简历
| 现任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主任
|
最具代表性的教学科研成果
| 序号
| 成果名称
| 等级及签发单位、时间
| 本人署名位次
|
1
|
|
|
|
2
|
|
|
|
目前承担的主要教学工作
(5项以内)
| 序号
| 课程名称
| 授课对象
| 人数
| 学时
| 课程性质
| 授课时间
|
1
| 中医基础理论
| 中医中专
| 82
| 72
| 考试
| 第一学期
|
2
| 中医诊断学
| 中医中专
| 82
| 56
| 考试
| 第二学期
|
3
| 精神科护理学
| 护理高职
| 1160
| 20
| 考查
| 第三学期
|
| | | | | | | | | | | | | | | |
注:填写一至三人,只填本专业主要带头人,每人一表。
4.兼职教师
中医专业现有兼职教师5名,主要从医院或相关企业聘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具有扎实的中医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具有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职称,能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教学任务。
中医专业兼职教师基本情况表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专业技术职务
| 最后学历毕业学
校、专业、学位
| 现从事
专业
| 拟任
课程
| 是否
“双师型”
| 专
/兼职
|
1
| 刘光珍
| 男
| 55
| 教授
主任医师
|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中医
硕士硕士学位
| 方剂学
| 中医诊断学
| 否
| 兼职
|
2
| 张永康
| 男
| 56
| 教授
主任医师
| 山西医学院中医大学班
中医
本科学士学位
| 中医
| 中医基础理论
| 否
| 兼职
|
3
| 董 卫
| 男
| 59
| 教授
主任医师
| 山西医学院中医大学班
中医
本科学士学位
| 中医
| 中医内科学
| 是
| 兼职
|
4
| 肖 芳
| 女
| 58
| 主任医师
| 山西医学院中医大学班
医学
本科学士学位
| 中医
| 中医内科学
| 否
| 兼职
|
5
| 马文辉
| 女
| 56
| 主任医师
| 山西中医学院
医学
本科学士学位
| 中医
| 中医内科学
| 否
| 兼职
|
(二)教学设施
包括教室、实训室和实训基地。
1.专业教室基本备件配备黑板、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音响设备,互联网接入环境,并具有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安装应急照明灯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安全通道畅通无阻。
2.校内实训室基本要求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医专业技术装备标准》设置、设计和配置中医实训中心,基本配备见(表6)。
表6 中医专业实训中心基本配备
序号
| 实训室名称
| 主要工具和设施设备
|
名称
| 数量
|
1
| 中医针推实训室
| 针灸训练模型(头部)
| 2个
|
针灸训练模型(臀部)
| 2个
|
针灸训练模型(手部)
| 2个
|
针灸训练模型(腿部)
| 2 个
|
针刺训练模块
| 20个
|
多媒体人体针灸腧穴发光模型
| 2个
|
多媒体按摩点穴电子人体模型
| 2个
|
语音十四经穴电动针灸模型
| 2个
|
推拿手法参数测定仪
| 4个
|
针灸手法参数测定仪
| 4个
|
180cm解剖大骨架
| 2个
|
人体骨骼带神经模型
| 2个
|
各部椎骨(颈椎、胸椎、腰椎)形态特征模型
| 2个
|
50cm人体针灸模型(男)
| 10个
|
48cm人体针灸模型(女)
| 10个
|
自然大按摩耳模型
| 10个
|
自然大耳针灸模型
| 10个
|
自然大头针灸模型
| 10个
|
自然大手针灸模型
| 10个
|
电针治疗仪
| 10个
|
人体半边肌肉解剖针灸人
| 8个
|
2
| 中医养生实训室
| 中医舌诊分析系统
| 1个
|
熏蒸床
| 1个
|
智能蜡疗机
| 1个
|
多功能牵引床
| 1个
|
深层肌肉按摩仪
| 1个
|
中医专业实训中心有专职管理人员及完善的实训中心管理制度,能满足本专业校内实训教学和考核、竞赛任务,能向社会提供本专业相关的技能培训和考核、竞赛支持。
3.校外实训基地基本要求具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能够提供开展中医专业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实训设备齐全,实训岗位、实训指导教师确定,实训管理及实训规章制度齐全。
4.学生实习基地基本要求具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能提供中医治疗及康复服务相关实习岗位,能涵盖当前中医专业发展的主流技术,可接纳一定规模的学生实习;能够配备相应数量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有保证实习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有安全、保险保障。
5.支持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基本要求具有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等的信息化条件。引导鼓励教师开发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需要的教材、图书及数字化资源等。
1.教材选用基本要求按照国家规定选用优质教材,禁止不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学校建立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参加的教材选用机构,完善教材选用制度,经过规范程序择优选用教材。
2.图书文献配备基本要求图书馆目前拥有中医类纸质藏书2.5万余册,以及许多中医古籍珍藏本和电子书籍,完全可以满足师生需求。
图书文献配备能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方便师生查询、借阅。专业类图书文献主要包括:行业政策法规资料, 有关职业标准,有关中医专业和现代中医的技术、标准、方法、操作规范以及实务案例类书籍等。
3.数字资源配备要求。应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教学实施和社会服务需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区、市)关于教材选用的有关要求,健全本校教材选用制度。可根据需要组织编写校本教材,开发教学资源。
(四)教学方法
教师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要求、学生能力与教学资源,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成预期教学目标。倡导因材施教、因需施教,鼓励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推行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坚持学中做、做中学,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
(五)学习评价
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过程性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形式,包括单元测验、课堂观察、口试、操作考核、作业、职业技能大赛、技能等级鉴定等;结果性评价主要采用笔试。最后将学习评价结果向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家长反馈,共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1.考试课过程性评价成绩占总成绩的40%,结果性评价成绩占总成绩的60%,按百分制考评,60分为合格。
考查课过程性评价成绩占总成绩的60%,结果性评价成绩占总成绩的40%,按百分制考评,60分为合格。
考试课和考查课评价均包括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
2.顶岗/跟岗实习的过程性评价由实习基地完成,由出勤、实习报告、实习小结、出科考试(含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带教老师评价、部门评价等组成,占总成绩的70%;结果性评价由毕业考试、毕业作品(实习记录、实习总结、个案报告等)的评审组成,占总成绩的30%。
(六)质量管理
1.建立院系两级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完善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实习实训以及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资源建设等方面质量标准建设,通过教学实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达成人才培养规格。
(1)中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刘光珍 (山西省中医院副院长 主任医师)
副主任委员:
王 旭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院长 教授)
董 卫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主任医师)
委员:
肖 芳 (山西省中医院 主任医师)
马文辉 (山西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
巫奕丽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 副教授)
(2)教学管理组织机构
中医专业下设2个教研室:中医基础教研室、中医临床教研室。教研室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教研室名称
| 主要承担课程
| 专任教师
| 兼职教师
|
中医基础教研室
|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中医养生学
中药学
方剂学
中医经典著作选读
| 巫奕丽
赵嫦玲
周恒台
崔慧萍
| 马文辉
刘光珍
|
中医临床教研室
| 中医内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儿科学
针灸推拿学
| 王静珠
樊志荣
赵鸿龙
余雪琴
王 璐
| 张永康
董 卫
肖 芳
|
2.建立院系两级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管理,定期开展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建立健全巡课、听课、评教、评学等制度,建立与医疗机构和与企业联动的实践教学环节督导制度,严明教学纪律,强化教学组织功能,定期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
3.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并对生源情况、在校生学业水平、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的达成。
4.系部和教研室充分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九、毕业要求
1.取得毕业证完成必修课程学习,经考核合格并至少获得必修课学分的2/3计70学分;选修课至少获得17学分;活动课程至少获得5学分;完成40周跟岗/顶岗实习并考核合格,获得53学分;总学分不低于145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合格。
(按照课程及格即获得满学分,成绩高低不体现在学分上的差别;
必修课应获得全部学分;
选修课目前基本为必选课,因此选修课也应获得满学分;如果有较多选修课的专业,自行把握;
实习与课程一样考核合格获得满学分,960学时计53学分;
必修、选修、实习、活动的最低要求加起来的和即为毕业最低总学分要求。)
2.取得执业资格/职业资格/职业技能证书
本专业学生毕业一年以后,根据岗位需要可参加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十、附录
1.中医专业教学进程表
2.人才培养方案变更审批表
附录1
中医专业(中职)教学计划进程表
课程类别
| 课程类型
| 序号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
| 学分
| 按学期分配
| 学时
| 按学年及学期分配
|
考试
| 考查
| 总计
| 理论
| 实验或实训
| 第一学年
| 第二学年
| 第三学年
|
第一学期18周
| 第二学期18周
| 第三学期18周
| 第四学期18周
| 第五、六学期40周
|
必修课
| 公共基础课
| 1
| Z00090101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9
| 1
|
| 36
| 36
| 0
| 2*18
|
|
|
|
|
Z000901012
|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
| 4
| 36
| 36
| 0
|
|
|
| 4*3/2*12
|
|
Z000901013
| 哲学与人生
|
| 2
| 36
| 36
| 0
|
|
| 2*18
|
|
|
Z000901014
| 职业道德与法治
|
| 2
| 36
| 36
| 0
|
| 2*18
|
|
|
|
2
| Z00060401
| 语文(一)
| 5.5
| 1
|
| 72
| 72
| 0
| 6*4/4*12
|
|
|
|
|
语文(二)
|
| 2
| 72
| 72
| 0
|
| 4*18
|
|
|
|
3
| Z00090102
| 历史(一)
| 5.5
| 2
|
| 36
| 36
| 0
|
| 2*18
|
|
|
|
历史(二)
|
| 3
| 54
| 54
| 0
|
|
| 4*11/2*5
|
|
|
4
| Z00040201
| 数学(一)
| 9
| 1
|
| 72
| 72
| 0
| 4*12/6*4
|
|
|
|
|
数学(二)
| 2
|
| 72
| 72
| 0
|
| 4*18
|
|
|
|
5
| Z00060501
| 英语(一)
| 9
|
| 1
| 48
| 48
| 0
| 4*9/2*6
|
|
|
|
|
英语(二)
|
| 2
| 48
| 48
| 0
|
| 4*9/2*6
|
|
|
|
英语(三)
| 3
|
| 48
| 48
| 0
|
|
| 4*9/2*6
|
|
|
6
| Z00060701
| 信息技术基础(一)
| 9
|
| 1
| 56
| 12
| 44
| 4*11/2*6
|
|
|
|
|
信息技术基础(二)
|
| 2
| 52
| 12
| 40
|
| 4*10/2*6
|
|
|
|
信息技术基础(三)
|
| 3
| 36
| 6
| 30
|
|
| 2*18
|
|
|
7
| Z00040101
| 体育与健康(一)
| 9
|
| 1
| 36
| 0
| 36
| 4*3/2*12
|
|
|
|
|
体育与健康(二)
|
| 2
| 36
| 0
| 36
|
| 2*18
|
|
|
|
体育与健康(三)
|
| 3
| 36
| 0
| 36
|
|
| 2*18
|
|
|
体育与健康(四)
|
| 4
| 36
| 0
| 36
|
|
|
| 4*1/2*16
|
|
8
| Z00060601
| 艺术(一)
| 4.5
|
| 1
| 18
| 18
| 0
| 2*9
|
|
|
|
|
艺术(二)
|
| 2
| 18
| 18
| 0
|
| 2*9
|
|
|
|
艺术(三)
|
| 3
| 18
| 18
| 0
|
|
| /2*9
|
|
|
艺术(四)
|
| 4
| 18
| 18
| 0
|
|
|
| /2*9
|
|
9
| Z00040303
| 化学
| 2
| 3
|
| 32(无机)
| 26
| 6
|
|
| 2*16
|
|
|
3
| 4
|
| 50(有机)
| 34
| 16
|
|
|
| 4*8/2*9
|
|
10
| Z00040202
| 物理
| 5
|
| 3
| 82
| 74
| 8
|
|
| 6*12/2*5
|
|
|
11
| Z00060402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1
|
| 2
| 16
| 16
| 0
|
| 2*8
|
|
|
|
12
| Z00060602
| 职业素养
| 1
|
| 1
| 16
| 16
| 0
|
|
|
| /2*8
|
|
13
| Z00040102
| 劳动教育(一)
| 1
|
| 1
| 4
| 2
| 2
| /2*2
|
|
|
|
|
劳动教育(二)
|
| 2
| 4
| 2
| 2
|
| /2*2
|
|
|
|
劳动教育(三)
|
| 3
| 4
| 2
| 2
|
|
| 2*2
|
|
|
劳动教育(四)
|
| 4
| 4
| 2
| 2
|
|
|
| 2*2
|
|
专业基础课
| 14
| Z14040501
| 解剖学基础
| 3.5
| 1
|
| 36
| 20
| 16
| 6*6/
|
|
|
|
|
15
| Z14040701
| 生理学基础
| 3
|
| 1
| 36
| 20
| 16
| /6*6
|
|
|
|
|
16
| Z14040806
| 病理学基础
| 2.5
|
| 2
| 36
| 18
| 18
|
| 6*6/
|
|
|
|
(包括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
|
17
| Z16070101
| 西医诊断学
|
|
| 3
| 52
| 36
| 16
|
|
| 4*9/2*8
|
|
|
18
| Z14020211
| 药理学基础
| 2
|
| 2
| 36
| 30
| 6
|
| /4*9
|
|
|
|
专业核心课程
| 19
| Z14070101
| 中医基础理论(含中医未病学,中医体质辨识技术)
| 8
| 1
|
| 64
| 64
| 0
| 8*8/
|
|
|
|
|
20
| Z14070102
| 中医诊断学
|
| 1
|
| 48
| 40
| 8
| /8*6
|
|
|
|
|
21
| Z14070103
| 中药学
| 3.5
| 2
|
| 54
| 54
| 0
|
| 6*9/
|
|
|
|
22
| Z14070104
| 方剂学
| 3.5
| 2
|
| 54
| 54
| 0
|
| /6*9
|
|
|
|
23
| Z14070204
| 中医妇科学
| 2.5
|
| 3
| 36
| 28
| 8
|
|
| 4*9/
|
|
|
24
| Z14070205
| 中医儿科学
| 2.5
|
| 3
| 36
| 28
| 8
|
|
| /4*9
|
|
|
25
| Z14070202
| 中医内科学(一)
| 3
| 3
|
| 72
| 60
| 12
|
|
| /6*12
|
|
|
26
| Z14070202
| 中医内科学(二)
| 3.5
| 4
|
| 48
| 38
| 10
|
|
|
| 4*12
|
|
27
| Z14070203
| 中医外科学
| 2.5
|
| 3
| 36
| 30
| 6
|
|
| /6*6
|
|
|
28
| Z14070201
| 针灸推拿学
| 5
| 4
|
| 96
| 36
| 60
|
|
|
| 8*12
|
|
29
| Z16070102
| 西医内科学
| 3
| 4
|
| 52
| 36
| 16
|
|
|
| /6*7
|
|
选修课
| 专业课拓展课
| 30
| Z14070401
| 助理医师实践技能
| 3
|
| 4
| 24
|
| 24
|
|
|
| 2*12
|
|
31
| Z14070301
| 病原生物及免疫学基础(包括寄生虫学)
| 2
|
| 2
| 24
| 12
| 12
|
| /4*6
|
|
|
|
32
| Z14040502
| 组织胚胎学
| 1
|
| 2
| 12
| 6
| 6
|
| /2*6
|
|
|
|
33
| Z14070303
| 预防医学
| 1
|
| 3
| 12
| 8
| 4
|
|
| /2*6
|
|
|
35
| Z00090102
| 医学伦理学
| 0.5
|
| 3
| 8
| 8
| 0
|
|
| 2*4/
|
|
|
必修课
| 实践
| 27
| Z02020001
| 顶岗实习
| 53
|
| 5、6
| 960
| 0
| 960
|
|
| 526
| 400
| 40*24
|
合计
| 182.0
|
|
| 3070
| 1568
| 1502
|
|
|
|
| 960
|
毕业考试科目: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内科学
| 每 学 期 开 课 门 次
| 15
| 16
| 14
| 9
|
考 试 门 次
| 5
| 4
| 4
| 3
|
考 查 门 次
| 10
| 12
| 10
| 6
|
附录2
山西省中医学校
| |
人才培养方案 变更审批表
| |
申请部门:
|
| 申请人:
|
|
| 申请日期:
|
| |
所修改专业和年级
|
| 其后年级
是否沿用
| 是□ 否□
| |
变 更 内 容
| 原计划
| 课程名称
| 学期
| 考核方式
| 总学时
| 理论
| 实验及讨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计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变更原因
|
| |
|
|
签字 年 月 日
| |
系部主任意见
| 签字 年 月 日
| |
教务处意见
| 签字 年 月 日
| |
分管领导意见
|
| |
|
签字 年 月 日
| |